• 
    

  • 13104279002

    行業新聞 分類
    盤錦稻作發展與創新發布日期:2022-07-11 瀏覽次數:

        創者生存,新者強盛?!鞍倌瓿梢坏荆ǖ溃钡陌l展之路,同時也是百年的創新與發展之路。在盤錦稻作史每一次耕種模式的變革,都頻頻閃現著創新的亮點,一次次刷新著盤錦乃至全國稻田單位面積產值倍增的紀錄,為保障糧食安全,促進農民增收,農業增效,加速實現盤錦現代農業發揮巨大作用。
           生態環境 得天獨厚
           盤錦地處遼河下游,渤海之濱,遼河三角洲核心地帶,全區地面覆蓋著深厚的淤積物,是在河流沖積和海洋沉積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表,構成了濱海濕地復合生態系統,為優質大米的孕育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作用。歷經多年保護和修復,地處遼河入??诘谋P錦市如今成為擁有30多萬公頃濕地的生態大市。告別昔日老工業基地污染景象的同時,作為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屏障,優質生態資源為盤錦稻作創新與發展提供優良條件。
            “生態立市、打造生態和諧盤錦”,近年來,盤錦市依托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實施全域生態建設,實現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雙贏,讓生態成為盤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。狠抓生態環境建設。加大濕地保護,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全面啟動,完成濕地圍欄等工程建設。大力實施碧水工程,遼河流域盤錦段水質進一步改善。
           國家環保局于1996年2月將盤錦市列為全國69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,尤其近年又成為國家級生態市。經過近5 a的建設,加快了高產、優質、高效農業發展進程,為盤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           盤錦市環保局《盤錦市生態狀況衛星影像圖》顯示:“盤錦擁有8萬公頃濕地,7萬公頃葦田,6萬公頃灘涂,要按人均來算,在全世界也排得上前幾名?!?/span>
           目前,盤錦獲得一批與“生態”相關的榮譽?!皣壹壣鷳B建設示范區”、“循環經濟試點市”、列入《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名錄》、“全國優秀旅游城市”、“中國最美的六大地”、“中國黑嘴鷗之鄉”等;盤錦已經擁有國家級生態鄉鎮4個、省級生態鄉鎮15個、國家級生態村1個、省級生態村106個。
           物華天寶 人杰地靈
           勤勞勇敢的盤錦人,圍繞著生態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產的良性循環,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單位面積上進行稻作的創新與發展,創造出稻田養蟹、稻田養泥鰍、稻田埂種豆、認養農業等具有發展前景的生態模式,不但控制農藥化肥的施用,使產出的農產品具有無污染、品質高、口味好的特點,而且價格也是同類普通產品的數倍。
           一、稻田養殖河蟹
           盤錦稻田養蟹是從1991年開始實行。那年,大洼區(原大洼縣)榮興農場農工李寶琦,在承包的4畝水田內種植水稻的同時,人工放養河蟹當年收獲水稻2400公斤,收捕河蟹505公斤,水稻純收入800元,河蟹純收入10800元,稻蟹收入合計11600元,產蟹收入是產稻收入的13.5倍。成為本地區稻田養蟹時間最早、稻蟹雙豐收最多的戶。同年,盤山縣胡家農場坨子分場(村)全村開始從事稻田人工養殖河蟹,1998年養蟹戶已達200余戶,占全村總數的95%,養殖面積2500畝,產扣蟹75000公斤,純收入350萬元。
           到2006年底,全市稻田養蟹面積43.86萬畝。河蟹產值每年達10億多元,其價值等于再造了一個盤錦農業。
           繼而,盤錦開創了稻蟹共生的“盤山模式”即,“一地三用、一水三養、一季四收”的高效立體生態種養模式。過加大田間工程、稀放精養、測水調控、生態防病等技術措施,不僅提高了河蟹養殖規格,又保證了河蟹質量安全。稻田埝埂上再種上大豆,稻、蟹、魚、四位一體,并存共生,組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復合生態系統,使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的試驗。
           國家首席水產專家王武教授評價“盤山模式”:水稻+水產=糧食安全+食品安全+生態安全+農民增收+企業增效",即"1+1=5"。    
           2012年,原盤山縣委書記楊建軍向農民日報記者介紹說:“盤山模式”實現蟹田水稻畝產量650公斤,畝產值1950元,畝利潤1100元;河蟹畝產量30公斤,畝產值1800元,畝利潤1050元;埝埂豆畝產量18公斤,畝產值65元,畝利潤50元。稻蟹豆綜合效益合計2200元。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,水稻畝增產8%,畝增效400元,河蟹畝增產20%,畝增效350元,埝埂豆畝增效50元,稻蟹豆每畝綜合效益提高800元?!?/span>
           2016年,盤錦稻田養蟹總面積為45萬畝,產量為2萬噸,產值達13億元。稻田養殖河蟹所產生的經濟效益,助推盤錦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和稻作發展。
           二、稻田養殖泥鰍
           盤錦稻田養殖泥鰍魚,是繼盤錦稻田養蟹之后又一朝陽產業。盤錦稻田泥鰍魚養殖,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盤山縣陳家鄉開始進行稻田實驗的。2014年,開始在稻田里進行大面積養殖。
           盤錦市水產科研人員,歷經26年科學攻關實踐,突破孵化和養殖的瓶頸,發展到2016年,盤錦市泥鰍魚養殖面積發展到5486公頃,效益將達到2.3億元。2016年7月11日,國家質檢總局已正式批準“盤錦泥鰍”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,自發布日起實施地理標志保護。(國家質檢總局官方網站發布2016年第63號公告)
           2016年,盤錦市繼2015年后又安排資金對泥鰍魚養殖戶進行補貼,稻田養殖臺灣大種泥鰍魚,政府免費為養殖戶提供每公頃75000尾苗種;稻田養殖黃扁鰍(本地鰍)的每公頃給予30公斤泥鰍魚親魚。這一政策給泥鰍魚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,極大地調動了群眾養殖泥鰍魚的積極性,泥鰍魚稻田養殖面積比上一年增加55.3%。2016年,全市稻田泥鰍養殖面積達到7.5萬畝,產量1500噸,產值4500萬元。
           據介紹,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夠產生大量氧氣,有利于泥鰍魚的生長;而泥鰍魚會吃掉水中的害蟲和蟲卵,還可以為水稻根系松土,促進水稻健康生長;同時,水稻和泥鰍魚混養的田地不能使用農藥和化肥,只能生物除蟲,使用有機肥料,從而保證了稻米和泥鰍魚的品質。
           三、認養農業搭上“互聯網+”
           認養農業。是一種休閑農業的一方式。實際上可以叫做“私人定制”。即:城市市內的人付一定的租金、對農民的某一小塊土地進行租賃、委托農民按其提出的計劃進行種植特定植物。其生產的農產品全部或部分歸租賃者所有、而租賃者家庭成員也可隨時參與其中、所謂“訂單農業”由此延伸出來。(農民有一份固定收入、也等于和城里人結成互動對子)。
           盤錦創新稻作發展理念,率先開創認養農業發展模式。運用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的方式,即通過認養稻田的方式吃到純粹的盤錦大米,取得了較好的效果。對于溝通糧食產銷渠道,無疑是一個新的、有益的探索。
           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提供放心糧食產品
           ——種植稻米耕地由消費者選定
           ——種植稻米品種由消費者選定
           ——種植稻米方式由消費者選定
           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產生適銷對路糧食產品
           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的生產方式,使糧食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。
           訂單生產: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,采取的是糧食生產者在糧食播種之前,消費者就下了訂單,指定了生產品種,確定了收購價格。因而,生產者只需要按照“訂單生產”。不用市場調研,不愁品種選擇,只要按照消費者指定的品種種植,是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的獨特優勢。
           款后付貨: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的“訂單生產”,解決了生產者生產投入的收回和獲得合理利潤的重要問題。
           貨暢其流: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對糧食生產全過程的監管,現代技術應用,能夠使消費者輕而易舉地知曉糧食生產從播種、田間管理,到收獲的每一個環節。對所生產者生產的糧食,消費者就可以放心地接收,安心地消費。因而,生產者生產的糧食產品就貨暢其流了。
            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提供綠色環保糧食產品。消費者訂制糧食的生產,突出要求生態、綠色。杜絕使用化肥、農藥,回歸到使用農家肥、使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。既避免了糧食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,又有效地利用了動物糞便、農作物秸稈,還讓消費者吃到了健康、營養的糧食產品,使社會資源的利用達到了最大化。
           “盤錦市針對很多城里人有農村情懷的實際,深入研究現代農業發展與土地利用雙贏課題,制定可執行、易操作、能兌現的措施,以認養農業打造出城市耕種新模式,吸引城里人來農村休閑體驗生活?!保ㄞr民日報記者張仁軍)
           “互聯網+認養農業”品牌認知度,認養農業銷售模式日趨多元化,認購率明顯增加,目前已完成認養面積21.24萬畝。線上利用網絡電商和微商城、APP平臺進行推廣,積極參與多種推介活動。線下采用實體加盟、個人代理、基地直營等運營模式,在盤錦、北京、上海建立了三大管理平臺。當前認養農業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新型民生產業和新型消費業態。同時,他們立足于把“田園野趣”轉化為發展資本,探索打造了國內第一個“行走中的稻田博物館”,一條“稻路”盡賞鄉村美景。
           21世紀,創新是發展的靈魂?!安煌跣?,繼續前進”。作為遼寧地區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的盤錦迎來了新發展機遇,相信盤錦稻作創新工作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!

    一本一道人人妻人人妻αV
  •